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瓷语新声:当千年窑火遇见当代锋芒——浙外学子赴景德镇探索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路

来源: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19:37:27   浏览:

为探究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在当代市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瓷语者”实践团队赴江西景德镇开展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带着问题出发,在九集小镇与20余位陶瓷摊主围坐交流,详细记录不同品类瓷器的月销量、客群特征;在陶溪川文创园区连续3天蹲点集市,从早9点到晚8点记录客流高峰时段、热销产品类型及消费者互动细节;在御窑厂遗址通过拍摄展品细节、整理300余条游客留言,分析文化传播的有效形式。团队成员们聚焦陶瓷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制瓷技艺,用脚步丈量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器物遇冷 文创小品走红

调研中,实践团成员在雕塑瓷厂逐户走访展厅,看到不少落满灰尘的传统大型瓷器——半人高的观音像、直径超一米的巨型花瓶静静伫立在角落。“我们在雕塑瓷厂统计发现,这类大型瓷器月均销量不足10件,多数游客只是拍照留念,询价后便转身离开。”实践团成员王鑫缘翻着调研笔记说。团队还与雕塑瓷厂从业者深入交流,对方无奈地表示:“企业订单减少近三成,年轻人嫌这些大摆件占地方,我们也愁销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陶溪川集市的热闹景象。实践团成员在集市蹲点时看到,融合国潮元素的陶瓷胸针、手绘杯等“小而美”文创产品前始终排着长队。“我们统计了10家摊位的销售数据,发现30-100元的便携文创日均销量能达到50-80件,最火的一款青花纹样冰箱贴三天卖了150多个。”成员彭飞扬展示着手绘的销量统计表。御窑博物馆的古瓷纹样钥匙扣、迷你瓷瓶等衍生品前更是人头攒动,彭飞扬感慨:“看到老匠人守着精美却滞销的大瓷器叹气时,再对比陶溪川里年轻人抢购文创胸针的热闹,突然明白传统技艺不是‘老古董’,而是需要找到与当代生活对话的方式。”

127624

1:御窑博物馆推出的古瓷纹样冰箱贴

匠心守正不易 创新破局有方

在陶阳里街区,实践团成员们跟着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匠人学习揉泥技法,亲身体验“看似简单的揉泥,要力道均匀、粗中有细,没几天功夫练不成”。老师傅一边演示一边叹气:“七十二道手工制瓷工序,现在能学全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他们耐不住性子耗在作坊里。”成员们注意到,街区里多数作坊从业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年轻面孔屈指可数。

不过,创新实践正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在上青坊陶艺空间,实践团成员尝试了简化版拉坯体验,跟着老师学习基础造型技巧。“当手指触碰陶土的瞬间,才理解老匠人说的‘耐不住性子’背后的坚守,而简化体验让更多人愿意走近非遗,或许就是传承的第一步。”队员罗心怡擦着手上的陶土说。在陶溪川工作室,大家看到设计师将青花技艺应用于手机壳、杯垫等实用品,成员方思甜记录道:“把千年技艺画在日常用品上,非遗就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了生活里的陪伴,这种创新反而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对于年轻创作者引入3D建模技术开发定制化陶瓷的尝试,成员们也展开热烈讨论,方思甜在实践日志中写道:“现代科技的加入,引发对传统文化‘是否失去本味’的争议很正常,但至少让非遗‘活’了起来,有了讨论就有了传承的可能。”

2:实践团队成员参加手工陶艺体验制作

3:团队参与手工制陶

文旅融合发力 转型路径明晰

基于调研情况,团队提出建议,景德镇可依托御窑厂IP打造“非遗体验+文创消费”旅游线路,串联陶阳里手工体验与陶溪川购物场景;同时推广上青坊研学基地的“创造性转化”模式,即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市场认知与传承人才。这些建议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在当代市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思路。指导老师郑宇龙指出:“陶瓷产业需加速小型化、年轻化转型,但核心技艺保护仍是根基。”

实践结束时,团队成员罗晓莹深有感触:“这几天的实践不是简单的走访,而是真正走进了陶瓷文化的肌理。我们看到了困境,更看到了希望——只要守住匠心,找对方法,老手艺永远能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4:实践团队与上青坊负责人合影


团队信息:

团队名称:

浙江外国语学院“瓷语者”赴江西景德镇社会实践团队

团队队长:

国际商学院、创业学院 24跨电1班 方思甜

团队成员:

国际商学院、创业学院 24跨电1班 王鑫缘

国际商学院、创业学院 24跨电1班 罗心怡

国际商学院、创业学院 24跨电1班 罗晓莹

国际商学院、创业学院 24跨电1班 彭飞扬

指导老师:

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