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要闻 | 2025年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年会在浙外召开

来源: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0日 18:27:21   浏览:

1018日,2025年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年会暨中拉关系:新机遇、新挑战研讨会在浙江外国语学院召开。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中国拉丁美洲学会会长柴瑜,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查志强,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校长,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张环宙出席并致辞。浙江省贸促会党组成员、副会长葛咏梅,浙江省商务厅原副厅长张钱江,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各地政府商务部门和企业界人士150余人参会。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毛振华主持开幕式。

图片

(张环宙致欢迎辞)

张环宙致欢迎辞。她指出,当前全球南方力量不断壮大,中拉关系作为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双方人民的共同期盼,也为推动构建更加平等、包容、可持续的全球治理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指引下,中拉在经贸往来、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与人文交流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她表示,教育与学术机构是中拉人文交流与知识合作的重要纽带。通过教育实践深化理解、推动合作,是建设中拉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浙外持续深化与北大等高校的合作,加快建设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为特色的外语名校,成立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合作研究院,为深化浙江与金砖国家经贸合作提供学术支撑与对策建议。浙外将持续整合资源,为中拉学术交流与务实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图片

(赵志敏致辞)

赵志敏指出,当前大国战略博弈日益加剧,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中拉关系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挑战,国内拉美研究者要胸怀国之大者,肩负历史使命,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复杂形式,以学术智慧推动中拉命运共同体共识落地见效。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畅通中拉交流渠道,创新理论方法与合作模式,积极搭建中拉学术研究网络,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拉美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用中国的拉美研究成果引领中拉关系发展、影响世界与历史。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唱响中拉合作互利共赢的主旋律,不断强化智库间的交流合作,用学术研究造福中拉人民,为推进新时代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片

(柴瑜致辞)

柴瑜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关键性积极力量,将重塑中心-外围的传统论断,中国拉美研究迎来新时代和大机遇。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将立足中国发展实践,积极打造世界级拉美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丰富拉美研究学术资源,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产出更多高质量学术成果。希望广大拉美研究者立足中国发展实践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外交工作需要,深化对拉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的系统性研究,在协同构建理论内核、树立学术标准、拓展学科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

(查志强致辞)

查志强以浙江省为例,阐述了地方经济如何在中拉合作的大棋局中展现更大作为。他表示,浙江作为经济开放大省,一直在中拉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中扮演着积极角色。浙江企业深耕拉美市场,拉美产品与文化也日益融入浙江社会,双方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他期待此次会议汇聚学界智慧,共同研讨中拉合作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为推动中拉关系迈向更高水平贡献浙江力量与中国智慧。

图片

(会议发布《浙江与拉美经贸合作发展报告(2025)》和《拉美研究论丛》)

会议发布了《浙江与拉美经贸合作发展报告(2025)》和《拉美研究论丛(第四辑)》。《浙江与拉美经贸合作发展报告(2025)》由浙外商学院、创业学院,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合作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联合浙江省之江跨国公司研究院等编制,系统梳理浙江与拉美经贸合作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拉美研究论丛》由浙外拉丁美洲研究所主办,致力于打造国内外拉美研究学者的学术交流平台。

图片

(毛振华主持开幕式)

主旨报告环节,10位中外知名学者齐聚一堂,从政治格局、历史脉络、战略关系、务实合作与学科建构等多维视角,对拉美形势与中拉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

图片

(左:徐世澄;右:苏伟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拉丁美洲学会顾问、浙江外国语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特聘教授徐世澄以拉美风云与中拉关系为题,精准把脉当下拉美政治生态,指出当前拉美地区呈现乱中求变、局部动荡、总体稳定的复杂态势,并结合多国选举动态,深入分析了政治力量对比演变及其对中拉关系的外溢影响。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苏伟洲以服务国家战略,联通中拉未来——地方高校的国别区域研究实践与探索为题,分享该校通过学术智库地方人才国际五维联动的模式,探索地方高校参与国别区域研究、服务中拉合作的实践路径。

图片

(左:董经胜;右:吴洪英)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董经胜从历史维度阐释了全球南方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联,指出全球南方国家率先展开反法西斯斗争并作出重要贡献,其胜利也显著推动了战后的非殖民化进程与全球南方国家的现代化探索,为理解当代国际格局演进提供了关键历史视角。

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中国拉丁美洲学会顾问吴洪英以新时期中拉关系的特征与趋势为题,提出观察中拉关系的五个度五个不会变分析框架,清晰勾勒了中拉关系的现状基底与未来走向。

图片

(左:Claudio Rojas Rachel;右:杨首国)

前智利驻上海领事馆公使衔参赞Claudio Rojas Rachel从务实合作角度,提出构建中国智利技术转让咨询委员会试点,以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机制,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标准规则等配套落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杨首国聚焦中美拉三边关系新动向,指出中美在拉美博弈加剧,美国对拉美政策调整带来外溢影响,他建议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中拉关系韧性,强化底线思维,主动应对挑战。

图片

(左:李平;右:Ignacio Villagrán

山东理工大学校长特别助理、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李平围绕不确定性背景下的制度型开放话题,主张以双边规则增加确定性,依托多边框架分散风险、以高标准规则引领合作,推进自贸与投资协定升级,探索数字贸易、标准互认等试点,积极对接DEPACPTP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学院中国阿根廷研究中心主任Ignacio Villagrán从学术交流与文化互鉴视角,分享了中阿高校、智库合作及青年互访、孔子学院等人文项目,强调应依托地方与高校协同,增强交流持续性,扩大中文教育与来华留学规模。

图片

(左:孙楚仁;右:周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孙楚仁教授基于长期贸易数据指出,中拉产业互补性强,应聚焦绿色低碳与数字化转型,推动合作从要素型向价值共创升级,在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深化布局,通过短期提效、中期协同、长期共建路径,强化规则、园区、人才与研发协同。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主任周敏指出,加勒比地区研究在全球史与现代性叙事中具有独特地位,他倡导构建中国特色的加勒比学,以全球史视野与去西方中心化立场,推动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彰显中国在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建构中的学术自主与贡献。

会议设置了拉美政治、拉美经济、拉美社会与文化、国际关系四个分论坛。专家学者围绕地区政治生态演变、治理现代化与区域机制重塑、贸易与投资、绿色金融与产业链协同、跨境电商、企业海外传播与数字鸿沟弥合、教育与人才合作、大国博弈下的政策选择、多边协同与安全治理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图片

(袁东振作大会总结发言)

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袁东振作大会总结发言。

图片

(胡钦华发言)

东莞理工学院作为下一届青年论坛的承办方,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胡钦华代表学校向学界发出诚挚邀请。他期待以2026年第十六届中国拉美研究青年论坛为契机,与学界同仁携手推动中拉学术交流与创新合作。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国拉丁美洲学会主办,浙江外国语学院商学院、创业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