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常常需要勇气去打破常规,选择一条“不寻常”的路。而靳奕佳正是这样一位勇敢的探索者——从电子商务专业跨考到社会工作专业,她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证明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备考路上,她也曾经历质疑、迷茫与自我怀疑,但每一次挫折都成为她成长的阶梯。最终她不仅成功叩开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的大门,更用这段经历告诉我们:跨专业的距离,从来不是能力的鸿沟,而是决心的标尺。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靳奕佳,来看看她给我们分享的跨专业考研经验。
Q1:是什么让你做出跨专业考研的选择?原来的专业和现在的专业有哪些关联或差异?
A1:我原来的专业需要频繁写商业策划书,在写商业策划书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在追逐着热点:“数字化”“元宇宙”“双碳目标”“乡村振兴”……在这些宏大课题下,我们策划着企业、农村怎么才能跟上这个时代,我们如何写出一份完美的商业策划书、怎么找出自己的创新点。而当我们走进乡村才发现很多村民根本不懂什么是“数字化”“双碳目标”……很多东西我们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深入了解社会的“痛点”。
我们不断想要缩短“最后500米”,却忘了“最初500米”,我们奋力追寻着“数字化”,可是那些无法使用数字支付的老年人以及因为教育资源不平衡无法享受数字化教学的学生们又该如何呢?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当中,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一座座桥梁,用一颗赤诚的心温暖着生活,用生命影响生命。我渴望用自己的努力为这个社会奉献点点力量。因此,我选择社会工作专业,希望将本科期间电子商务的理论学习转化为社会服务的有利工具,发挥自己的价值。
Q2:跨专业备考时,你是如何快速学习一门全新领域的知识的?有没有推荐的学习资源与网站?
A2:对于跨考文科的我来讲,阅读是打开这个全新领域的必由之路。阅读分为很多阶段,前期是广泛地阅读,中期是框架式地阅读,再是精细化地阅读,最后是打破课本地整理和理解。
广泛阅读是为了对专业课建立初步认识,了解组成、脉络等等;而框架式的阅读是建立知识的体系,最大化地掌握知识;精细化阅读则是带着初步的理解再次精读书目,加深理解,查漏补缺,此时也可以开始研究真题方向;最后,我认为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打破课本,整理知识和内容时不要局限于课本,要用发散的思维合并同类项,使知识内化于心。到最后我自己也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好几本“教材”,也有自己的考前“20页纸”。
对于工具,我建议大家减少对“花里胡哨”的软件的依赖,减少自己身边嘈杂的信息输入。整理知识使用Word或幕布,不理解的看看B站解析视频,相比于小红书,微信公众号有很多干货,需要静下心来阅读。
Q3:你如何平衡原专业和跨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有没有制定特定的复习计划?
A3:作为J人,计划是我的刚需,备考初期学校课程比较多,我会将上午、晚上高效率的时间用于跨专业书目阅读,下午用来完成原本电商专业的学习任务。大三暑假是一个很关键的缓冲期,这个阶段能让我逐渐进入全心备考状态。开学后就会确定每日时间动线。对于跨考生来说,一开始是很容易“抓瞎”的,不知道自己的进度和知识消化情况。10月前我的月计划比较模糊,仅仅设定了阅读书目与做题量,经过不断尝试和摸索,10月我就能制定完整具体的月计划了。计划于我而言,是面对不确定的学习与未来的“确定感”,让我清晰知晓已完成与待完成事项。
对于设定计划,我建议大家在备考时,不要一下子给自己设定太高的目标,可以循序渐进,利用4月-8月的时间找一下自己学习的节奏,并不是说每天学12个小时就是好的,找到自己最适合的节奏,比如有的人晚上效率高就可以用晚上学习你认为比较难的东西。最后几个月的时候,可以把作息向着考试时的节奏调整,用考试的动线推自己平时的时间。比如早上8:30考试,7:30进考场,那么你的起床时间就可以跟着调整,这样你在考场上就不会由于不适应导致犯困,从而影响考试结果。
以下是我个人的月计划和日计划,大家可以参考~
Q4:对于跨考生来说,你认为哪些科目(比如公共课/专业课)需要重点投入?为什么?
A4:对于跨考生而言,专业课无疑是最大挑战,全新知识与模式令人陌生。但不必畏惧,可将学习专业课比作结识一个“新朋友”:初期通过大量阅读了解其性格、经历,再经深入钻研实现“心灵共振”,力求与之成为“best friend”,而非仅停留在表面认知。
至于公共课,其实大家从小学开始就接触英语、政治,肯定已经对自己的水平有了一定了解,但即使基础不扎实,也不要有害怕的心理,认为自己高中没选政治就完了、自己六级没过就没希望了,要时刻保持好心态,像对待老朋友一样,真诚、“不计前嫌”地重新认识它们,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的。
对我来说,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充满趣味,尤其是助人理论的学习,既能让我从多元视角认识这门学科,也能在探索中治愈自我。备考时,我也曾急于求成,试图通过他人经验走捷径,却发现这无法触及知的识内核。后来,我沉下心精读教材,才真正走进这门学科,收获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Q5:对于同样想跨专业考研的同学,你最想分享的一条经验是什么?
A5:在考研经验中,我最想分享的是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考研常被赋予“可怕”的标签,实际上,最大的挑战往往来自自身。于我而言,考研是一场认识自我、沉淀自我的旅程。人生中主动学习的机会寥寥,这段孤独却是独一无二的经历,无论成败,都将开启新的篇章。我沉浸其中,在思考与进步中感受乐趣与紧张交织的体验。
不要因为自己是跨专业而自卑。跨专业并不是劣势,虽然缺少本科四年的系统学习,但我们拥有独特的学习思路、跨学科思维,以及对新知识的新鲜感与好奇心,这些都是助力我们进步的优势。
即便考研失利,失去的不过是人生众多选择中的一条未知道路,收获的却是珍贵的万千感受。考研让我学会平静面对未知,享受过程,深度反思,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它绝非人生终点,不过是 ABCD 选项中的随机一个,即便成功,也只是下一段旅程的起点。
希望正在奋斗的考研人,能少些焦虑,珍惜二十多岁努力学习的时光。每一次跨越焦虑与难题,都是成长的印记,相信每个选择都是最好的安排。
最后,祝福大家都能“研”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