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盛的七月,浙江外国语学院商学院、创业学院的教室里少了几分安静——有的小组围着电脑分析跨境电商数据,有的背着调研手册奔赴企业车间,还有的在产业园直播间里练习主播话术。这个夏天,“小学期”不是困守教室的单向讲授,而是“行走”在企业车间、产业园与国际课堂的多维实践,让我们循着学子们的脚步,解锁那些藏在实践里的成长故事。
企业走访:于玉环厂房间读懂产业转型
7月8日,叶举老师带领14名本科生赴玉环市开展企业调研。团队循着产业链轨迹,走进沙门镇与大麦屿的多家企业,近距离观察传统产业的电商转型与数字化升级之路。
抵达首站沙门镇工业园区,双环传动机械一分厂的机械臂有序完成齿轮抓取、打磨与检测,流水线末端的智能分拣设备按订单目的地自动归类包装。座谈会上,同学们围绕“传统工厂如何适配跨境小单模式”与企业负责人展开交流。企业方展示的订单报表上,不同国家的规格要求、物流时效标注得密密麻麻,让“区域市场差异化”从课本概念化作可见的实践细节。
随后,团队走访东铁集团与和日汽车零配件有限公司。东铁集团的车间电子屏实时刷新跨境订单进度;和日汽车零配件的智能仓储中心里,立体货架与AGV机器人配合存取货物,同学们的调研手册上很快记满“跨境合规成本”“智能仓储ROI”等新概念。当团队来到大麦屿港区时,苏强格液压的跨境电商团队正回复意大利询盘,电脑屏幕上分屏显示翻译软件与产品参数表;大麦屿港务的集装箱码头,巨型吊臂正装运着标有跨境电商标识的货柜。同学们一边用手机拍摄智能设备运作的视频,一边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观察到的细节,将课堂所学与企业实践的碰撞化作笔尖跃动的思考印记。
三天走访结束,同学们的调研手册记满了对比数据与思考总结。这场行走的课堂让“产业转型”从抽象词语,变为由具体订单、智能设备与跨文化沟通编织的生动实践。
国际课堂:于文化对话中拓展全球视野
王殿开老师主持的“金砖国家供应链管理与跨文化交流”课堂里,中英双语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课程从“反向物流与循环经济”“消费习惯差异”等主题切入,通过将俄罗斯远东木材回收案例与中国“双碳”政策下的循环产业对比,巴西狂欢节电商爆单经验碰撞中国“双十一”物流奇迹,让“国际化”不再停留于纸面。
投影上,巴西圣保罗社区的街巷实景与中国白塔产业园的航拍图交替闪现,“为什么同样的智能仓储系统,在人口密集的南美社区会出现配送延迟?”王殿开老师抛出问题,巴西利亚大学学生阐述了道路限制因素,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同学补充了俄罗斯远东物流覆盖难题,商学院、创业学院的同学们则调取数据对比城乡配送时效。中英语言与多元视角激烈碰撞,让“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与“中国模式”的实践价值愈发清晰。小组汇报环节,中外学生混合组队,一边用中英双语热烈讨论各国清关政策差异、节日物流应对策略,一边用供应链模型拆解文化差异对商业决策的深层影响。“原来‘国际化’不是简单卖货,而是读懂每个市场的文化密码。”一位留学生在总结中写下的感悟,正是这场跨文化学习的生动注脚。
7月2日,国商与金融专业的同学们跟着高超、吕宏芬、邵波老师走进光大能源余杭中泰基地。
从早期技术探索的手绘图纸到“收集-处置-利用”生态链模型,同学们的备忘录里很快记满了减污降碳数据。谈及邻避主义应对,墙上社区开放日照片里,居民围着数据看板听讲解——大家恍然:环保项目落地,既要技术硬实力,也需沟通软实力。
午后的教室飘着茶香,杭州特美刻实业有限公司品牌部经理、党支部书记金洛蓉带来题为《特美刻25年专注做好一只杯子的品牌发展与实践经验》的讲座。她结合十余年工作经历与亚运村管理经验,讲解品牌建设与跨界合作之道。“做品牌就像养孩子,得慢慢熬。”同学们专注倾听,潜心思考,在交流互动环节,大家踊跃提问,现场反馈热烈。
7月3日的华立集团展馆,从手工作坊到电表制造,再到多元化布局,恰似企业成长编年史;未来馆内,智能电网设备的蓝光映在同学们脸上,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演示墨西哥工业园的运行状况。短片里,泰国罗勇工业园的中国工程师与当地工人调试设备,墨西哥园区物流车装运华立电表“从卖产品到建园区,到根扎在当地。”讲解员话音刚落,老师已与企业负责人聊起同学们海外实习细节。
陈胜男老师邀请字节跳动本地生活服务NKA运营经理、25届跨电1班校友方哲豪分享了如何在大学期间找到人生理想,如何规划学习和实习生活以及获得名企offer的成长路径。方哲豪还介绍了目前的工作情况,鼓励26届的学弟学妹们勇敢尝试。
这个暑期小学期,多位不同职场领域的校友走进母校的课堂,以最鲜活的职场实践经验打通校园与社会的连接。比如贾蕾老师邀请的杭州景烁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2017届跨境电商“3+1”创新实验班毕业生刘志灵,用亲身经历为学弟学妹铺就一条从校园到职场的清晰路径。
刘志灵回顾成长轨迹:从浙外“3+1”实验班起步,校园里的跨境电商实训、企业导师分享,让她毕业前就摸清选品、物流、海外合规等核心环节。“当年实训室练的订单处理、平台运营,后来都成了创业‘基本功’。”她的分享让“理论联系实践”有了具体注脚。
互动环节,同学们从“新人该考哪些证书”问到“如何应对跨境客户投诉”,校友们一一拆解。这些前辈的经验,在大家心里勾勒出成长坐标——校园里的每一次实训、案例讨论,都是未来走向行业的铺垫。
陈胜男老师带领24级跨电专业的同学们前往博彩网络公司,公司的业务经理和HR带领同学们参观了直播间,讲了直播电商的业务流程、直播矩阵以及对直播人才的需求情况,并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汇峰国际产业园的调研,让同学们触摸到电商运营“全链条密码”。从直播间话术到仓储智能分拣,从客服规范到数据监测,每个环节都藏着“爆款诞生”的秘密。
园区直播间里,同学们观察着仓储中心的智能分拣系统,机器人沿磁条穿梭运送货物,电子屏显示“今日出库873单,同比增长12%”,让同学们联想到“供应链效率优化”理论。调研最后,同学们结合所见形成《电商产业园运营优化建议》,从“直播时段细分”“仓储货位动态调整”提出方案。“原来一个爆款诞生,要经选品、定价、推广、售后的千锤百炼。”一位同学们在日志里感慨,课本外的细节让“电商运营”从模糊概念变成可优化的系统工程。
专业实训教室里,键盘声、讨论声交织成“实干旋律”。不同专业同学们围绕真实课题实操,让课本知识在代码、数据与框架中完成“从懂到会”的跨越。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聚焦“数据化运营”,同学们分组用八爪鱼软件爬取各类销售数据。从设置字段(价格、销量、评论)到清洗信息(剔除重复、过滤广告),再到生成词云图,过程充满“实战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学们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综合实践”中挑战各类项目,调试时,有人为解决bug反复改逻辑,有人因“数据保存失败”查资料,直到代码运行,机房才响起轻松笑声。
金融工程专业实训瞄准“学术论文写作”,从文献检索到框架搭建步步深入。同学们在导师指导下,用知网等网站筛选核心文献,完成“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实证设计”框架。“以前觉得写论文是‘套模板’,现在才知每个数据要溯源,每个观点要有支撑。”一位同学们看着修改三次的提纲,真切体会到“学术严谨性”的分量。
这个夏天,浙外商学院、创业学院的小学期没有惊天动地的叙事,却藏着课堂讨论、企业轰鸣、代码调试等无数“知识落地”的成长瞬间。当同学们带着写满批注的调研手册、反复修改的代码草稿、充满洞见的课程总结。回到日常,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实践能力提升,更是对“学以致用”最朴素、最深刻的理解——这正是这次实践课最珍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