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未名静思汇,商道启新程。我院依托浙外与北大的合作契机,开设“未名静思汇”专栏,记录商院学子在参与浙外与北大合作各项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期待这些青年感受,凝聚商院智慧,为我院商科建设注入青春活力,照亮商科学子的进阶之路。
“经济者,国之命脉,民之生计也。”作为商学院、创业学院的大二学生,上学期我刚啃下微观经济学的“硬骨头”,本学期便有幸走进北京大学叶静怡教授的《宏观经济学》课堂。四节课程虽短,却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经济学认知的新大门——通过对比微观与宏观的差异、梳理二者的关联,我不仅补上了知识缺口,更学会用经济学思维解读生活,真正触摸到这门学科的现实温度。
微观经济学的世界,更像一间需要反复打磨的“精密工坊”。它聚焦个体经济行为:小到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挑商品,算着“花最少的钱得最大满足”;大到生产者调产量、控成本,盯着“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每个模型都像精准的仪器,得靠扎实的数学功底才能推演明白。
上学期学习微观经济学时,为推导一条边际成本曲线,我曾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算、修正参数;为吃透“价格歧视”的实际应用,我翻遍了航空公司动态定价、奶茶店“第二杯半价”等案例。那时,经济学于我而言,是课本中清晰的公式、习题集中有解的答案,是一套能通过逻辑钻研掌握的知识体系。
就像亚当・斯密笔下的“看不见的手”,个体在追求合理利益的过程中,会悄然推动市场形成有序的运行规律。尽管学习过程中,我偶尔会因理论抽象、计算复杂感到棘手,但每次解开难题后的豁然开朗,都让我切实体会到“用逻辑破解问题”的成就感,也为后续理解宏观经济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第一次听叶静怡教授的课,我对经济学的认知就被彻底刷新了。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见一叶而知秋”,聚焦个体行为的逻辑;那么宏观经济学便是“望星河而识宇宙”,将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纳入研究视野。它围绕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核心指标的变化展开研究,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影响经济走向,探寻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
仅两节课的时间,我便被宏观经济学“贴近现实的力量”深深打动。校门口奶茶涨价一元,或许与央行的利率调整相关;一年GDP增速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千家万户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课本上曾看似冰冷的“宏观指标”,突然被赋予了现实意义——它们不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解读社会现象、辅助决策判断的“密码”。
看到跨境电商出口数据增长,我能联想到这是GDP中“净出口”的重要贡献;听到政府出台减税政策,我也能理解这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这种“从理论到现实”的跨越,让我意识到宏观经济学是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它帮助我们看懂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看清经济发展的整体脉络。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更让我摸清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微观经济学的计算量很大,之前一道生产函数的题,我列了五个方程反复验证才算出结果;而宏观经济学的计算负担轻了,对理解和思辨的要求却更高。
叶教授在课上专门讲过不同经济学派的争论:凯恩斯主义觉得政府该出手干预经济,应对市场失灵;新古典主义则更信市场能自我调节。她特意强调“这些观点没有绝对对错,关键看具体经济情境”。这句话让我突然开窍:微观是宏观的根基——不懂个体怎么做决策,就没法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宏观是微观的升华——只有站在整体视角,才能看清个体决策背后的时代背景。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忙着活,还是忙着死”的叩问,经济学也让我清醒认识到:在资源有限的世界里,每一次选择都暗含机会成本。选择投入时间钻研宏观经济学,虽暂时减少了娱乐时间,但这种“从个体到整体”的思维跃升,让我学会用更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不仅能算清个人消费的“小账”,更能看懂国家经济的“大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升级。
四节宏观经济学课程虽只是入门,却为我打开了经济学领域的新窗口。在叶静怡教授的引领下,我不再将经济学视为孤立的理论,而是将其当作认识世界、规划人生的工具。未来,我渴望继续深入探索这片领域,既要夯实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要学好宏观经济学的分析逻辑,让知识转化为理解现实、把握机遇的能力,在经济学的沃土上,慢慢开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