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未名静思汇,商道启新程。我院依托浙外与北大的合作契机,开设“未名静思汇”专栏,记录商院学子在参与浙外与北大合作各项活动申的所思所想。期待这些青年感受,凝聚商院智慧,为我院商科建设注入青春活力,照亮商科学子的进阶之路。
“得知北大老师要来我们学校上一段时间的课,心里又激动又新奇。”这是不少同学最初的心声。于我而言,北大是常听人提起的顶尖学府,而叶静怡教授的到来,让“北大”从抽象名词变为触手可及的课堂存在,成了我“离北大最近的一次”。
课前走进教室时,最先看到的不是严肃的备课场景,而是叶教授与我院原课程老师轻声交流的场景。她没有急于准备课件,而是细细询问着学校的教学方式、同学们的学习特点,言语间满是对“适配课堂”的雕琢——即便身为经验丰富的北大教授,她仍为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前做足“功课”。这极大消去了我的紧张情绪,多了对叶教授的尊敬。
上课铃响,叶教授微笑着站上讲台,一句简单的“同学们好”,瞬间拉近了距离。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回应,小小的教室因双向的热情而充满活力。
最让人意外的,是叶教授的一句话:“我更喜欢在你们班上上课,因为教室小,能离你们近一点,看清楚每个人的脸。”在此之前,不少同学悄悄有过“小顾虑”:北大的教授习惯了更广阔的讲台,会不会对我们的“小校园”“小教室”有些“嫌弃”?可这句话一出口,所有顾虑都烟消云散——真正的教育者,在意的从不是环境的大小,而是能否与学生“近距离”交流。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叶教授的授课状态。虽已年过七旬,她站上讲台时依旧意气风发,讲解知识点时眼神明亮如炬。那份对教学的热爱与专注,仿佛有磁场般感染着我,让原本略显枯燥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也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叶教授的用心,藏在每一处教学细节里。她选用的教材简洁明了,没有冗余复杂的内容,每一页都精准贴合课程需求——后来我才知道,这份“简洁”,是她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知识点,特意筛选调整的结果。
还有一次课上,叶教授专门停下来,询问并统计关于“各阶段各领域学校学费减免”的情况。她认真记录着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耐心听我们分享各自的经历,那一刻,课堂不再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知识灌输”,更成了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思想交流场。这让我明白,好的教育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议题,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如今回想叶静怡教授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留在记忆里的不只是供需理论、经济政策,更是她身上的那份对教育的热爱与对学生的真诚。70岁仍坚守讲台的热情、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对教学细节的极致较真,都成为我们心中“教育者”的鲜活范本。
这堂跨越校际的课程,不仅让我掌握了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更让我读懂了教育的真意:真正的教育者,无论身处何种讲台,都能以用心与温度,点亮学生的学习之路、成长之路。而这次校际合作的相遇,也会成为我求学历程中一段温暖且闪亮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