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未名静思汇】于宏观课堂见微知著:北大叶静怡教授课程学习心得

来源: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0日 18:50:08   浏览:

编者按:未名静思汇,商道启新程。我院依托浙外与北大的合作契机,开设“未名静思汇”专栏,记录商院学子在参与浙外与北大合作各项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期待这些青年感受,凝聚商院智慧,为我院商科建设注入青春活力,照亮商科学子的进阶之路。


每周四上午的阳光透过教室窗台,总能准时与叶静怡教授的《宏观经济学》课堂相遇。起初我以为这门课会是公式与术语的堆砌毕竟经济学本就晦涩难懂,再加上“北大教授”的标签,更让我在心里认为课堂会是严肃。可几周课程下来,叶教授却用独特的教学方式,让我读懂了宏观经济学藏在数据背后的温度与力量,感受到了她带给我的力量

叶教授的课堂从没有“照本宣科”。讲“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时,她没有直接罗列那些生硬概念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对比图和亲身经历,让我们有真正的理解。指尖划过图表上起伏的曲线,她笑着说:“你们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GDP还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可现在我们已经稳居世界第二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是你们父母辈奋斗的足迹,也是你们未来要参与的时代答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这些数据不只是课本上的数据和文字,而是与国家发展、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用国贸专业视角拆解经济模型的时刻。讲到“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时,她特意结合我们专业的核心——国际贸易,举例说:“浙江的外贸企业每年出口的小商品,从生产到运输再到海外销售,每一步都在为消费、投资这两个‘引擎’添力。你们以后做外贸单据、分析市场行情,其实都是在参与宏观经济的循环。”这番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专业学习与宏观知识的连接之门。原来我们每天练习的报关流程、研究的汇率波动,都能在宏观模型里找到对应的逻辑,这让我对专业的认同感又深了一层。

叶教授的师者风范,更让我学会了“主动思考”。她的课堂从不缺提问:“如果人民币升值,对浙江外贸企业是利好还是利空?”“假设某国提高关税,我们该如何调整出口策略?”每次提问后,她都会耐心等待我们讨论,哪怕答案不够完善,也会笑着引导:“经济学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这种鼓励,让我们从一开始的“怕答错不敢说”,慢慢变成“想表达愿意说”,课堂笔记里也多了许多大家的分析与疑问。

课程结束后再回想起图表分析、案例拆解……还有叶教授说过的那句:“学宏观不是为了背公式,是为了用全局眼光看世界。”这段学习经历,不仅让我搭建起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更让我懂得如何将国贸专业学习与时代发展结合。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多想想背后的宏观经济逻辑;分析市场趋势时,也会试着从GDP、净出口等指标里找方向。

通过与叶教授的接触,我感受到了女性温柔坚韧的力量,她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认知的提升、思维的启发。以后学国贸知识时,我想我会带着叶教授教的“看生活、想逻辑”的办法,既把专业学扎实,也试着看清我们的学习和国家发展的联系,慢慢成为一个像她一样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