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未名静思汇】宏观之光照见国贸路——叶静怡教授《宏观经济学》课程学习心得

来源: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0日 16:12:45   浏览:


编者按:未名静思汇,商道启新程。我院依托浙外与北大的合作契机,开设“未名静思汇”专栏,记录商院学子在参与浙外与北大合作各项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期待这些青年感受,凝聚商院智慧,为我院商科建设注入青春活力,照亮商科学子的进阶之路。


在叶静怡教授深入阐释宏观经济学的本质时,作为一名刚刚迈入专业核心课门槛的学生,我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专业生发出全新的认知与期待。在参与学习“第九章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与“第十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的过程中,叶教授以她渊博的学识、鲜活的案例与层层递进的引导,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能运用的思维工具。我仿佛在宏观经济的广袤坐标系中,清晰地看见了国贸专业的价值定位与未来方向。

IMG_256

(叶静怡教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

一、指标之辨:于数据背后读懂经济“真实表情”

叶教授对宏观经济基本指标的讲解,彻底刷新了我对经济数据的理解。过去我总以为,GDP增速越高,经济就越好。而课程中的一系列案例,却教会我用“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核心指标。

在剖析GDP核算时,叶教授举出“中国绿色GDP核算试点”的例子:某省传统制造业贡献了GDP28%,但环境治理成本却占12%,生态修复周期更长达十年。这让我深刻认识到,GDP作为流量指标,难以全面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叶教授进一步追问:“若一个国家依赖资源出口拉动GDP,一旦全球资源价格暴跌,其贸易收支将面临什么?”这个问题,让我联想到石油输出国在油价波动时的经济困境,也让我明白:国际贸易从业者必须读懂GDP背后的产业结构,才能预判贸易走向。

关于失业率与通胀率,叶教授并未止步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推演,而是结合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展开分析:“美国为降失业率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导致通胀率创40年新高;欧元区为控通胀采取紧缩政策,青年失业率却突破20%。”这些现实案例让我意识到,宏观指标之间的“权衡取舍”,将直接影响一国贸易政策的走向——例如高通胀可能引发本币贬值,进而改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作为国贸学子,唯有把握这些指标的联动逻辑,才能在未来贸易实务中做出精准判断。

二、模型之思:于循环框架把握经济“运行逻辑”

如果说第九章是“认识经济的仪表盘”,那么第十章的收入-支出模型,就是“拆解经济的发动机”。我们曾在大一的微观经济学中接触“供需均衡”,而叶教授将其拓展至国民经济层面,以“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的公式,为我们构建出一个动态的经济循环图景。

“乘数效应”的讲解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叶教授以“政府投资100亿元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为例,带我们一步步计算投资对国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当得出“乘数为3时,最终将带动300亿元国民收入增长”的结论时,她补充道:“乘数效应的发挥,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如果产业园能带动本地物流、包装、研发等环节,乘数效应将更加显著——这也正是国际贸易推动产业升级的内在逻辑。”

三、知行之合:于专业成长锚定青年“责任坐标”

“学习宏观经济学,不是为了成为理论家,而是为了建立‘经济全局观’,在复杂现实中找到解题的钥匙。”叶教授这句话,深深印在我心里。作为一名大二的国贸学生,我曾困惑于“知识如何落地”。而这两章的学习,让我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找到了连接点。

课程也让我对国贸专业的“时代使命”有了更深体会。叶教授在讲解“净出口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时强调:“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外贸的稳健发展不仅关乎自身经济,更牵动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这一代青年,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宏观视野。在未来参与国际贸易时,既要追求企业效益,也应心系国家战略与全球责任。

与北大名师这场难得的“学术邂逅”,为我的专业学习注入了强劲动力。叶静怡教授的课堂,让宏观经济学从书本理论,化作照亮国贸前路的一盏明灯。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宏观经济知识,将其与数字经济、国际营销等课程融会贯通,努力成长为一名“懂理论、能实战、有格局”的国贸人,在新时代的开放大潮中,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