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勇于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赛道。”21跨电2班的方哲豪用亲身经历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当大厂裁员危机喧嚣尘上,当同龄人纷纷加入“考公大军”,这位曾经的“考公主义者”却选择了一条“逆行”之路——放弃公务员考试,转身投入互联网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最终成功入职字节跳动NKA部门。他为何选择这条看似冒险的道路?又是如何突破重围的?让我们一同解码这位“逆行者”的智慧,一同探寻他的大厂求职密码,听他分享求职路上的心得与感悟。
一年前的方哲豪也曾被体制内工作的稳定、福利、体面所吸引。他备齐了行测和申论的全套教材和题库,每天按照复习计划定时穿梭于宿舍和图书馆两点一线。那时的他坚信公务员就是自己理想的职业归宿。但大三暑假的一段实习经历,改变了他原本规划的人生道路……
2024年6月,方哲豪加入国际商学院、创业学院跨境电商“3+1”创新实验班,出于创新实验班的专业见习要求,方哲豪进入一家规模近百人的中小型跨境电商公司实习。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他收获了第一次独立完成竞品分析报告时的忐忑与兴奋,第一次看到自己运营的产品单日销量破百时的成就感,第一次与海外客户成功完成商务谈判后的喜悦——这些鲜活的职场初体验,像一束光突然照进他按部就班的生活。“那个深夜,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图表,我突然意识到,比起体制内的稳定、平淡,我更渴望这种即时反馈和快速成长的快感。”方哲豪回忆道。
这次实习经历像一面镜子,让方哲豪看清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曾经被父母、朋友称赞的“铁饭碗”梦想开始动摇,互联网行业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无一不在吸引着他。实习结束前,职场导师的一句“你天生就适合这个行业”,更坚定了他转型的决心。面对父母的不解和同学的质疑,他展现出难得的清醒与坚定:“人生最遗憾的不是失败,而是没有勇气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既然决定了进企业打拼,就要寻找最好的成长平台。在求职过程中,方哲豪有一套自己的“三维定位法则”。这套方法论融合了深刻的自我认知与前瞻性的行业洞察,成为他职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方哲豪分享道,“首先是能力维度,我客观评估了自己的语言能力优势和数据分析基础;其次是兴趣维度,通过实习发现自己对互联网行业特别着迷;最后是趋势维度,研究了国家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的利好影响。”最终,字节跳动“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的理念与他不谋而合,他还听说,在字节,无论职级高低都互称“同学”,这种平等开放的文化正是他所向往的。方哲豪的选择既体现了对自身优势的清醒认知,也彰显了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为同龄人树立了职业规划的典范。
在有针对性地做求职攻略的过程中,方哲豪也做足了各种功课。他总结出一套系统的“三阶段”准备策略:面试前,方哲豪会建立详细的求职时间表,将目标企业按行业分类整理。这一阶段的系统准备为他后续的求职打下了坚实基础。面试时,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方哲豪会定制专属版本的简历。他特别重视模拟面试训练,通过反复练习来提升应变能力。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他总结出“黄金三分钟”法则,争取第一个发言的机会。面试后,方哲豪还会认真复盘面试问题,建立自己的“面试题库”。他将每次面试都视为提升的机会,这种持续改进的态度让他在后续面试中表现越来越出色。
方哲豪坦言,求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低谷。但正是通过这样系统化的准备和不断的调整优化,他最终收获了理想的offer。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求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和不断精进。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方哲豪说。2021年入校以来,方哲豪担任过班级团支书、院团委副书记,策划过12场大型活动,锻炼了项目管理能力。参加过亚运志愿服务,作为媒体村骨干志愿者,培养了跨文化沟通技巧。经历过电商实习,独立负责三个品类的运营,月均GMV增长35%。正是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让他不仅结识了优秀的同伴,也受到了各位老师的耐心指导。
方哲豪提到,李蒙老师对于他的成长来说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她教会了他要抓住机会多展现自我,培养了他的自信,更教会他作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责任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这也让他在秋招的面试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信在面试官前展现自我,让他有更大的底气去准备一轮又一轮的面试。同时也特别感谢班主任陈胜男老师,在他迷茫时鼓励他,为他指引方向,告诉他“不要给自己设限,多去尝试”。
方哲豪告诉我们:“请好好珍惜大学的每一天,珍惜每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和每一个能让自己成长的人。”最后,作为即将毕业的“准社会人”,方哲豪想给学弟学妹们三点建议:
第一,尽早确定方向,但不要局限自己。从考公转向互联网的经历让他明白了职业规划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建议大一大二多尝试不同领域,通过实习、访谈等方式了解各个行业的真实情况。方哲豪提到在大二时采访了15位不同行业的校友,对他的职业选择帮助很大。
第二,打造“T型”能力结构。横轴代表广度,要对商业运作有整体认知;纵轴代表深度,要在某个细分领域建立专业优势。比如他保持对互联网各领域的关注,同时选择了跨境电商作为专精方向。
第三,建立持续迭代的成长体系。方哲豪分享了自己“三个1”的习惯:每天1小时专业技能学习,每周1次复盘总结,每月1次行业交流。这种系统化的学习方式,让他能持续提升竞争力。
“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我曾经的考公战友现在也有发展得很好的”,他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甜蜜区”——既擅长又热爱的事业。
在采访方哲豪的过程中,最打动我们的不是他最终斩获的offer数量,而是他面对职业选择时展现出的清醒与勇气。在这个充斥着“考公热”和“大厂焦虑”的时代,他的故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样本:职业规划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一场需要智慧与勇气并重的探索之旅。无论是放弃考公的决断,还是求职低谷期的坚持,他都用行动证明: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大的确定性来自于对自我的清晰认知。这或许就是他的故事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从考公到互联网,从申论范文到数据分析,看似跨界实则一脉相承——都是对更好自己的追求。
愿每位国商学子都能像方哲豪一样,相信自己,勇敢追梦!